抗日战争爆发后,按照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实行“荫弊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斗争策略和“凡有被国民党捕杀的公开或半公开的党员,应转移荫弊起来,宣传抗日,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从1941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陆续有中共党员到三江进行地下革命活动,他们大多以教师职业为掩护,从事抗日宣传和筹建抗日武装工作。
1941年春,中共党员丘行从桂林转移到三江,在古宜镇中心小学任教,组织秘密读书小组,团结进步教师和青年,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同年9月,中共党员马伟(王粹新)到三江国民中学任教,传唱抗日歌曲,组织学生出墙报和开展演讲活动,宣传抗日。
1943年春,中共党员何大群从桂林到三江国民中学任教,带来一批宣传抗日的书籍,并在师生中传阅。同时,组织学生上街进行文艺演出,宣传抗日。1943年下半年,中共广西省工委派一批党员到三江,在富禄成立桂黔边特支,开展社会调查和抗日宣传活动,为组建抗日武装作准备。
1944年9月,日军进逼广西,中共党员谭安犹和进步教师官健平从桂林到三江国民中学任教,当时的《新华日报》桂林分馆和书店的朋友委托他们将一部分社会、自然科学和宣传抗日的进步书籍带到三江。他们推着一辆木轮车从桂林出发,经过长途跋涉,将书籍运到三江,很快在三江国中销售一空。在校期间,他们团结开明校长梁立言和进步教师荣寿柏、曹蔓山、曹曼天等,利用学校学生会和班会组织歌咏队,演唱抗战歌曲;组织话剧团演抗日话剧和歌剧;组织出墙报、黑板报宣传抗日。每逢节日,还组织师生上街唱歌、演讲、张贴抗日标语。
在黄沙河、桂林、柳州、龙胜、长安先后沦陷后,三江县政府在这期间先后下令了三期疏散。期间,谭安犹和官健平通过国中老师杨登岩胞兄杨登岳与县长魏任重的同学关系,请求政府拨给武器成立抗日自卫队,抵抗日寇,保卫家乡。当时全县各乡都成立了自卫队,县城兵力少,只有一个自卫队。魏任重随即采纳了他们的意见,拨出武器成立县自卫队第二大队,并委派杨登岳为第二大队大队长。自卫队第二大队成立后,杨登岳即下乡招募了100多人,并推荐谭安犹为文书,官健平为政训员。此后,谭安犹、官健平和杨登岳、侯崇才率120人枪到县境东部与龙胜县交界的沙宜一带担任警戒,随时准备与侵犯三江的日本侵略军作战斗,直至日军撤出丹洲和龙胜才收兵。
在这期间,田季文、雷玲夫妇和骆维强、郑克非夫妇4名中共党员随香山慈幼小学转移到三江。广西师院郑仲坚和陈炯高两名中共党员及柳庆师范一批进步教师也撤到三江。他们边教书,边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调查和分析,决定与本地进步教师陈世裔等人一起,在丹洲组建一支抗日游击队。不久,由于其他党员另有任务调走,游击队组建未成。而田季文夫妇继续留在丹洲,向学生和群众进行抗日宣传:不做亡国奴,把抗战进行到底。之后,夫妇俩又到八江乡八斗村办高小补习班,组织学生出墙报和演出。其中短剧《投笔从戍》和话剧《抗击日军》反映了人民群众掩护游击队逃脱日军追捕,军民团结一致,全歼追捕日军小分队的精彩情节。在偏僻的侗乡引起轰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抗日战争期间,三江虽属边远山区县份,但随着日军对内地的不断蚕食和全国抗日斗争的风起云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三江境内也掀起了一系列的抗日宣传和抗日斗争活动,为全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江县委史志研究室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