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月,柳州日报社党员代表、中共桂林文化支部代表、中共融县特支代表在融县滩底村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委,推举罗培元为负责人。在联合工委的领导下,三方各自利用自己的条件,积极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为了扩大抗日宣传队,中共桂林文化支部对从桂林撤退下来的国民党188师563团做统战工作,鼓动该团扩大番号为纵队,代号为“镇国师”。该团长也想利用文化名人扩大自己队伍的影响,于是同意司马文森为该部队政治部主任,并由司马文森等人负责筹建政工队。1945年1月,镇国政工队在罗城龙岸的福建会馆成立,队伍有30余人(后期发展扩大到50多人)。队员多数来自柳州中学、龙城中学、融县中学和广西大学的师生。会上宣布队名为“镇国政工队”(利用“镇国”部队的番号而命名,便于合法开展革命活动),任命郑思为队长,吉联抗为副队长,司马文森任指导员。对内称呼镇国政工队,下设宣传组、武装组、生活组。郑思在会上指出镇国政工队是抗日武装宣传队,是独立的抗日武装宣传组织。它的任务是宣传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组织劳动群众成立武装队伍打敌人,除汉奸,保卫家乡。
当时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委有个长远的战略意图,就是要建立敌后游击根据地,在可能的条件下要变政工队为武装战斗队。为此,政工队通过各种渠道弄到了十多支步枪和一批手榴弹,配给部分男队员,成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一支武装抗日宣传队。
桂林文化支部十分重视这支宣传队的政治思想建设。支部书记司马文森到融县工作,每十天左右回龙岸一次,召开党支部会,并在政工队里研究和指导工作。郑思为镇国政工队编写“队歌”,由吉联抗谱曲,成为激励、鼓舞队员战斗的号角。不久,政工队调往离龙岸不到一公里的板丈村驻扎,向队员进行纪律教育,并制订工作和学习制度;组织部分队员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准备在队内发展党员。同时开展社会调查,提高队员对社会现状的认识,坚定抗战胜利信心,树牢群众观点。针对当时的思想状况,组织全体队员学习《反对自由主义》,提高队员们的思想政治觉悟。
镇国政工队在桂林文化支部的领导下,高举抗日的旗帜,坚持敌后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宣传活动。节目大多数是自编的,白天到圩场、田间宣传,晚上进村寨演出。前四个月主要活动于罗城县的龙岸街、板丈、土城、地栋等村,后来深入到附近日占区融县的永乐、四莫、兴隆、和睦,柳城县的古砦、冲脉、龙村、六塘、凤山一带,所到之处洋溢着抗日的歌声。政工队主要宣传方式是出墙报,有诗、有文和漫画,还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绘制连环画巡回流动展出。
政工队还通过戏剧、歌剧、歌曲、活报剧等形式在龙岸街和板丈村等地演出,演唱过《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嘉陵江上》、《插秧谣》、《酸枣刺》、《扁担歌》、《朱大嫂送鸡蛋》等抗日歌曲。此外郑思和吉联抗两人还创作了许多抗日歌曲:如《镇国政工队队歌》、《民众力量真伟大》、《军民一条心》、《行军歌》等。由于逢作词、吉联抗谱曲创作的三幕歌剧《春耕曲》,反映融江两岸人民武装起来抗日保家乡、保卫春耕的情景。歌词借融江的景致诉说敌占区人民群众的痛苦。“融江水,长又长。老百姓,多悲伤,逃到深山大岭里,没油没盐没米粮,拿起刀枪去插秧……”最后号召人民组织武装起来抗日,保护春耕。
政工队还就地取材编演节目。如编《陶三公》一剧,讲述融县63岁的陶三公勇敢打死日本鬼子的故事;《打回县城去》反映地方武装攻打融县县城的情景;《武装起来 保卫家乡》讲述政工队派出武装小组配合地方武装队伍狙击日军,打了胜仗的事迹。郑思还亲自编写时事哑剧,内容叙说德、意法西斯并吞阿比西尼亚又侵占波兰;日本的东条英机妄图吞掉中国;在中、苏、英、美、法五国结成同盟国以后,合力将德、意、日法西斯彻底打倒。某天在永乐圩日演出这幕剧,观众情绪沸腾,结束时群众“打倒法西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响彻云霄。
1945年4月初,寺门、黄金军民狙击战取得了胜利,龙岸群情振奋,纷纷捐献劳军品到寺门慰问抗日队伍。郑思率领队员到寺门圩作慰问演出,并把《朱大嫂送鸡蛋》改编为歌剧。回来后,谢镇锋激动地写作《民气不可侮》的文章,刊登在《柳州日报》罗城版。还在和睦街纪念“三·二九”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大会上书写了“实现全球新民主 消灭东西法西斯”的对联,增强了纪念会的气氛。镇国政工队在罗城境内演出宣传,效果很好,名传四方。
政工队除了宣传外,还参加维护社会治安。融县县城被日寇占领后,时局十分紧张。每逢龙岸圩日,政工队就组织队员维持圩场秩序,到圩外放哨。为保障龙岸的安全,还把武装小组转移到靠近融县的鹅颈坳下的村子去驻扎,组织青年成立抗日自卫队,白天共同到坳上放哨守卡,晚上撤回村住。
5、6月间国际国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日军往柳州、桂林收缩撤退。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根据桂北临时联合工委的指示,政工队亦向融江下游柳城一带转移。融县抗日挺进队的部分青年学生也转移到镇国政工队来。
镇国政工队的生活十分艰苦。吃粮有时要到乡公所去挑,要跋山涉水,有时连菜钱也没有;睡的是地铺,穿的是草鞋。生活虽清苦,但每个队员心里是愉快的。政工队转移到柳城后,为了发动群众,组织起来打击日本强盗,政工队前往冲脉圩,搭起舞台演出,还到群众中去进行调查访问,掌握情况,给老百姓讲抗日救国道理,组织抗日武装。
1945年7月,日军撤出广西后,中共桂北联合工委决定停止组织活动,镇国政工队的活动也宣告结束。
作者:卢俊 轲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