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抗战党史专题>>抗日故事
广西学生军中的柳州兵


十三岁是孩子,十四五岁甚至十八岁在世俗的眼里仍然是孩子。可龙城这群孩子却在特殊的年代承担了与他们年纪不相称的社会责任——从1936年开始,他们以广西学生军的身份,拉开了自己投入到全民抗战中的序幕。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广西曾先后三次组织过学生军。

第一次招收学生军是在1936年6月。第二次是在1937年10月,全国抗战的局面已经形成,国共合作形成统一战线,广西出兵抗日前线,并在全省招收了以广西大学文法学院两个毕业班学生为主的青年学生约280名,柳州有艾侠、蒋玉珍等人加入,这届学生军亦有不少中共党员加入。第三次是在1938年11月,当时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战火逼近广西,广西当局招收了青年学生4200多名,组成学生军,开赴桂东南和桂南各县,宣传组织群众配合部队作战,直到1941年8月结束。

【中共介入】

长期在白色恐怖条件下坚持斗争的中共广西地下组织,几经努力于1936年建立了广西省工委,加强了城市工作,并在学校中发展党员。一些大、中学校先后建立基层党组织,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做了大量工作。在广西当局决定组建学生军后,中共广西省工委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在广西面临日寇入侵的紧急形势下,指示各地中共组织派遣党员带动青年学生参加学生军,努力办好这支人数多、有武装、公开合法的青年抗日救亡队伍。在日军入侵之前,利用这支队伍广泛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发动群众,抗击日寇;在敌军入侵以后,相继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打击敌人,发展抗日革命力量。

第二届广西学生军途经武汉时,易凤英等10多名中共党员与中共中央长江局接上组织关系。1938年3月,广西学生军到达安徽后,在中共安徽省工委领导下,5月成立学生军中共支部。该支部为掩护中共鄂豫皖区党委、中共立煌中心县委,进行了秘密活动。后由于国民党反共形势所迫,学生军中共支部奉命率一批进步青年学生撤退到淮北和淮南新四军根据地。

第三届广西学生军到达桂林集训时,柳州的80多名同学编入第一团第二大队第六中队,中共组织派了党员杨烈、黄保华、甘英伯等同志到六中队当班长,后来又派党员李沛星同志到队里当政治指导员。因此,学生军虽是国民党所组织,但实际上却是中共党员在其中起骨干作用。这些中共党员在基层的各项活动中发挥了组织领导作用,保证了学生军的进步倾向。

学生军在桂林集训期间,中共党员在群众中组织政治学习,阅读《新华日报》《群众》杂志及其他进步书刊或开讨论会、座谈会,引导同学去理解和接受党的抗战方针、路线,还利用各种机会对同学进行抗战形势分析,开展人生观和如何做群众工作的教育。特别有意义的是中共党组织通过合法方式邀请叶剑英、邓颖超、郭沫若等同志来给学生军作报告,还经常邀请全国知名人士范长江、陈农菲、夏衍、陆诒、张铁生、洪深和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等来演讲,让学生军对抗战的光明前途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学生军即将担负的艰巨任务有较明确的理解。

1939年2月中旬,第三届学生军三个团分别在平乐、桂平、宾阳继续集训。在此期间各团的中共党员领导群众进行了反托等斗争,团结了群众,锻炼了中共党员,基本上掌握了学生军的基层活动。后根据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指示,中共广西省工委撤销学生军中的中共秘密支部,不再发展中共党员,原有的中共党员改为单线联系,由中共广西省工委负责人直接领导。

1940年5月,第三届学生军在隆安县下颜进行整编,抽调学生军800多人到第十六集团军干部训练班受训,余下1200人缩编为广西学生军团,其中有中共党员50人,下属三个大队和女生队。7月,经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曹瑛同意,恢复在广西学生军建立中共秘密组织和发展中共党员,在隆安下颜成立广西学生军团中共总支委,由杨烈任书记,全团11个中队和曙光报社都成立了中共秘密支部,军官中的中共党员由广西学生政治室主任靳为霖负责联系,发展了新党员40名,加上原来留下的50名,共有中共党员90名。

广西学生军团中共总支委成立后,决定了党在学生军中的十项任务,根本任务是“巩固学生军团,并争取其进步,以支持广西进步力量”。9月初,广西学生军整编结束后,第一大队挺进敌后,分布在上思、绥渌、思乐、明江、宁明、龙津、上金、凭祥等县;第二大队分布在国民党第十六集团军防守区域的左县、崇善、隆安、扶南、武鸣等县;第三大队分布在后方的58个军民合作分站。

学生军中有大量具有不同程度爱国思想但对共产党和国民党还缺乏正确认识的青年,经过党的宣传教育,以及实际工作的锻炼,情况逐渐发生变化: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以及共产主义思想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赞同;中间群众越来越向共产党靠拢,反动者大部分被揭露、孤立,被清除出队;原来思想落后的人在进步力量的教育帮助下,部分有所转变而留下来,还有一部分人经不起考验就跑掉了。

【宣传抗日】

1937年10月12日,国民党广西当局组建的第二届广西学生军,在桂林集训两个月后,于12月中旬开赴鄂豫皖抗日前线,做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组织和动员战区群众坚持抗战,支援前线,为战地服务。

1938年初,柳州籍学生军艾侠随军到武汉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此期间,艾侠受到了周恩来等人的接见,并开始接触共产党员和党的抗日政治主张。同年4月,她随军开赴安徽省六安、合肥。在转战的过程中,艾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艾侠任安徽学生军团指导员、区中队副指导员、区委委员,带领学生军进入大别山区,活动于金寨县一带。1940年春,面对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高潮,艾侠和学生军中的地下党员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带领进步群众撤到皖东北新四军抗日民主根据地。同年11月,艾侠随胡服(刘少奇)率领的“乌江大队”,从皖东北来到盐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艾侠又担任民运工作队长,带领盐阜地委民运干部训练班的10名学员,到盐城县五区十字乡开展民运工作。在工作队的宣传发动下,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该乡的农救会、妇救会、民兵等群众组织都相继建立起来。1941年4月,中共盐城县委为加强一区的民运工作,将艾侠调至一区,同年6月又调到十三区工作。过了一个月,日伪军对盐阜区开始了第一次大“扫荡”,盐城、伍佑等镇相继沦陷,艾侠和十三区区队长朱岐山等深入敌后农村,开展抗日宣传,镇压汉奸、土匪,坚持原地斗争。7月下旬的一天,艾侠随朱岐山带着通讯员深入大冈镇侦察敌情,由于坏人告密,不幸遭敌逮捕。在狱中,受尽酷刑折磨,仍坚贞不屈,并利用一切机会积极为党搜集情报,做周围伪军的宣传瓦解工作,唱《国际歌》等革命歌曲,讲革命道理。11月初,艾侠在龙冈南寺对岸的岗沟河被推下坟地,惨遭敌人活埋。

【投入战斗】

广西学生军是一支由青年学生组成并配有武装的抗日救亡队伍,既做宣传工作,又做发动和组织群众从事抗日救亡的工作,还直接参加对敌伪的武装斗争。第二届、第三届的学生军在入伍后,除了宣传抗战外,还有些学生不同程度地跟随正规军投入战斗、协助作战。

柳州籍学生军邓筱娟是第三届学生军三团女生中队的队长,1939年4月为了阻止日寇战车、大炮、骑兵从北海沿公路进攻南宁,她奉命带领学生军第三团女生中队三个班和男生中队到吴圩、大塘乡等地配合乡、村长组织群众破坏马路。男女同学穿着草鞋和村民一道砍树木、竹子并修成钉子插入马路,又搬了大量石头堆放在马路上形成障碍。白天日本的飞机在头上盘旋,学生军就停止工作,等日本的飞机走后又继续干。就这样,柳州籍学生军连续奋战20多天,终于完成破坏这段马路的工作。

1939年11月15日,日本侵略军从北海沿邕钦、小董、大塘、吴圩等公路进攻广西,占领南宁。邓筱娟得到通知带领学生军女队向十万大山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柳州籍学生军看到沿路的村民惊慌害怕,连夜收拾东西疏散到山洞,邓筱娟就带领学生军挨家挨户帮忙拉牛车、板车或用扁担搬运物资。小孩老人走不动,学生军就背着他们走到山洞,或者是给他们搭帐篷住,等把村民安排好后,大家才告别村民继续上十万大山。

学生军女队穿着草鞋、军装,腰间挂两个手榴弹,少数人背着步枪,有的还背着书籍、衣服等,人均行李十多斤。柳州籍学生军急行到一段崎岖小道,到了半山,狂风阵阵、大雨瓢泼,全身都湿透了,学生军成员饥渴交加,全身疼痛,草鞋烂了,脚上也起了水泡,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

学生军整整走了一天,天快黑时才到十万大山山顶。村民不知学生军是什么军队,马上关门。邓筱娟找来乡长,说明身份和任务。村长听罢,马上摇铃叫村民出来,介绍学生军是“广西学生军女兵,来宣传抗日救国的”。村民明白了,纷纷鼓掌欢迎学生军的到来。

邓筱娟和柳州籍学生军看到山上住有几种不同民族和语言的村民,且不识字的人很多,于是决定举办成人识字班。学生军里的罗荣新任组长,由组员张祖祥、区雪蕊分组教大家识字,集中教唱歌,先讲歌词内容再教唱。女队学生军里的甘宗容、陈作华、李毓娥等同学教表演唱、歌舞等,还演活报剧《打日本鬼子》等。少年儿童和女兵到圩场演出宣传抗日的节目,观看的群众很有感触。

为提高群众战斗力,直接或配合军队作战,邓筱娟决定女生队和男中队一起教村民简单的军事知识和技能。由周丽娟、陈作华、李巧瑜、唐彩云、叶子青、梁文、刘毅等同学负责组织,找男中队两个同学来指挥,学生军用在桂林集训的内容项目来教村民。让村民按部队的要求练习队列、行进、左右转等动作,熟练后以小木棍代替枪支,以小泥团代替子弹,从步枪瞄准到实弹练习;再用玉米代替手榴弹,学习投手榴弹;还教会村民如何冲锋,与敌人拼搏。

1940年5月至8月,邓筱娟她们奉命集中到隆安县下颜乡。出发那天,男女老少纷纷来唱歌欢送,依依不舍。许多群众都流下了眼泪,他们泣不成声地说:“亲爱的学生军啊,希望你们再来啊。”有的问:“什么时候再回来?”同学们齐声回答:“打败日本鬼子我们再来和你们劳动。”同学们挥手告别乡亲们,慢慢下山去了。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版权声明|招聘信息|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共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技术支持: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