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动态>>党史信息
红史未名成乡愁 此情可待长追忆
2015-04-08 15:26:00

——与党史研究室同事道别时的发言

(2015年2月27日)

 
蓝永信

 

 

    按照自治区党委安排,我调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开放合作办公室,昨天已正式到职履新。今天党史研究室专门召开欢送会,刚才同志们作了很好的发言,对我不仅褒奖有加,而且寄望殷切,言谈之间充满着深情厚意,流露不舍的情感,诚谓感君一席言,心潮逐浪高。在此,我也有几点深刻感受,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与共勉。

    其一,党的历史蕴含着宝贵的根脉源泉,党史工作厚重沉实。在党史研究室工作,我感受至为深刻的,首先是对历史尤其是党史重要性的认识。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古罗马先哲西塞罗说过:“人若不知道自己出生以前发生的事,则将永如幼童。”法国作家雨果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反映过去的倒影。”

    在中国历史上,史官是极为尊崇的,“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就是历史的力量。读史是智慧之学。丧失对历史的记忆,心灵便会在黑暗中行走。正因为历史蕴藏着如此重要的资政功用,历代统治者莫不热衷于修史用史,从而为巩固统治地位服务。

    对于执政党来说,能看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丰富的营养剂,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一部煌煌中共党史,90多年纵横驰骋间,她的血火经历、奋斗历程、建设足迹、崇高风范、彪炳业绩乃至惨痛教训,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政资源,充盈着经世致用的文韬武略,具有着弥足珍贵的借鉴价值。特别是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独立、国家振兴、人民幸福,登危走险不足惧,马蹄征尘报家国,虽然时至今日,战争年代早已“马嘶渐远”、狼烟淹灭,但正因为有了他们“为今人奋斗,为来者前驱”,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石,在他们身上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呈现着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底色和熠熠光彩,这是我们党极其宝贵的根脉源泉。可以说,波澜壮阔的党史蕴藏着多少魂牵梦萦的“红色乡愁”。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在深入研究党史的同时,能够从我们党的“红色乡愁”中受到传统熏陶和精神洗礼,以此鉴照过往、拷问心灵,从而不断在学思践悟中深思历史,在兴替存亡中反省得失,在全面深化改革时代得到启迪,可谓获益良多,受益匪浅。有幸成为一名党史工作者,确实与有荣焉。

    其二,党史工作者在寂寞淡泊中抒扬党情红德,坚守情怀令人感动。一位历史学家说过,历史是极其鲜活的,但历史学者从来都是寂寞的。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智者难免寂寞,没有寂寞就没有深刻。党史研究同样如此。在党史研究室工作期间,我看到一幅令人无比感动的情形,就是我们的党史工作者长期以来淡泊名利,将傲心远放,在党史研究的天地里,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大家宁静安祥的工作生活状态,透着儒风道雅。身处网络时代的喧嚣,每个人既在孤峰顶上,又在红尘浪里,能做到这般,诚非易事。但简约低调并不意味着狭窄和俗下,相反折射着同志们崇高的襟怀、可贵的坚守。有一副戏台对联写道:“不大地方,可国可家可天下;平常人物,为将为相为名臣”。从某种意义讲也是我们党史工作者的真实写照。自治区党史研究室没有豪华气派的办公大楼,全室党员干部没有为人仰视的显赫身份,但就是在这“不大地方”,集结一批“平常人物”,心忧天下,神交党史,在党史研究岗位上,忠实记录我们党领导广西各族人民毕路蓝篓、以启山林的波澜与辉煌,把历史的光亮、人民的光彩,浓缩在一本本基本著作、一篇篇精品佳作里,为广西党史书写“家谱”,以文脉传承血脉,为党守住人心阵地,可谓红色文章、笔底惊雷!党史工作者抒党情、弘红德,以史启真、以史育心,使我们能够直击灵魂深处的叩问与反思,拓宽着我们对自身的理解,也在于无声处改变着我们的内在神魂。我经常在想,有我们党史研究者的执着与坚守,我们党历史的“灯塔”必然会永远闪亮着,在辉映现实中照耀着前行的脚步。一位资深党史研究者说过:“党史研究需要的并不是三心二意的追随者,而是普罗米修斯式的献身者”,诚谓感悟深刻、名言至理。一位网友这样写道,星星不说话,那是因为它最高;太阳不说话,那是因为它最亮。在党史研究室工作期间,我从同志们身上读懂了什么叫默默无闻、淡泊奉献,什么是登高的胸襟、闪亮的情怀,从中既深受教育,又引为楷模,收获良多,受益终身。

    其三,因党史事业结缘,为我留下了浓厚的“党史情结”。我们常感叹“人生无常”,很多时候确实是这样的,故而人们之间的相知相往,事业生活的互来互去,都是因缘而起。我能够来到党史研究室,与同志们一道工作,虽说是组织安排、工作需要,但也可以说与党史有缘而起,与同志们结缘而来。诚如唐朝诗人元稹《离思》里所写:“半缘修道半成君”,我们缘于修党史之“道”,成合作共事之“君”。虽然在党史研究室仅有两年多时间,但在这里我充分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共事的舒坦。我深切感到,陈平主任作为班长,宅心仁厚、宽严相济,春风度人、润物无声,激浊扬清、正本清源,通过范行、勤教、严绳,不仅带出了公道正派的坚强班子,而且培育了朴实清新的和畅室风。特别是陈主任于我更是亦师亦长,提携呵护有加,个人的点滴成长与进步,实有赖陈主任时刻不忘“搭把手”。谢林城副主任、向济萍副巡视员以及刚刚退下岗位的老同志,大家作为班子成员,和衷共济、同心戳力,分进合击、并肩向前,形成了和谐有力的领导集体。自己分管的宣传教育处、征研三处、传承杂志社的同志们,以高度的思想觉悟,昂扬的精神状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一些工作有开创、有特色、有亮点,走在全国党史系统前列。作为身边工作人员的司机与我出入相伴,鞍前马后,尤其是我奉命抽调到自治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以来,经常随同我加班熬夜、出差调研,牺牲了大部分节假日和休息日,可以说劳苦功高。其他同志也都以各种方式和途径,给予我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没有同志们这么多的关心爱护,要做好工作是不可想象的。借此机会,我对同志们致以诚挚的谢意!我也清楚知道,自己工作还做得很不够,特别是由于长期抽调,“三年两在外”,一些方面甚至顾此失彼,感到非常惭愧。但同志们依然给我很多鼓励,让我得以包容性地离开。对此,我心存感激。

    事如芳草春常在,此情可待成追忆。即将与同志们离别之际,无限往事、涌上心头,思之凄梗、却成“乡愁”。但作为党员干部,也只能服从组织安排。一位诗人写道:“当我们还在这里时,这儿只是居住的地方;当我们离别的时候,土地突然化成灵魂。”我想,在我离开党史研究室之后,今后不管走多远,也不论阔别多久,这里总会有“化成灵魂”的牵挂,穿透着永恒的“红色记忆”。

    马克思说过,“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对党史事业而言更是如此。最后,衷心祝愿广西党史事业兴旺发达,衷心祝福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吉祥如意!

 

(作者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开放合作办公室副主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桂ICP备05009280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