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柳州党史>>党史概述
柳州党史概述
2005-09-22 10:08:00

中共柳州地方组织自19267月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79年的光辉历程。在79年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地方基层组织,柳州党组织从成立之初的几名党员发展到16万多名党员,从一个弱小的政治力量成长为领导柳州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核心力量。这是柳州共产党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不畏艰辛、前仆后继、开拓创新、勇往直前,带领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一个缩影。这个胜利是柳州人民的胜利!在这79年的历程中,柳州地方党组织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留下了一个个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历史印记。

一、大革命时期(19217月——19277)

柳州在大革命时期称为马平县。1840年鸦片战争后,柳州逐步从封闭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柳州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21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柳州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1924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使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运动迅速席卷全国,柳州的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192510月,广西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梧州支部干事会成立。12月,中共梧州地委成立后派出一批党员干部到南宁、桂林、柳州、玉林等地开展工农运动和建党建团工作。同月,后来成为柳州第一批中共党员的柳州籍优秀青年熊秀民、刘策奇、谭均任、李席珍等参加了在梧州开办的广西省立宣传员养成所学习。谭均任、李席珍还于19265月参加了毛泽东任所长的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在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快柳州党组织的建立,同年5月,中共广东区委和中共梧州地委指派广东高等师范学生、中共党员陈岳秀、罗琴谱到柳州开展建立地方党组织的活动,他们应聘担任广西省立第四中学(今柳州高中前身)教师,以教师和国民党员的公开身份积极筹建党团组织;6月,中共南宁地委(兼摄省委职能)书记陈勉恕对以国民党省党部特派员身份到柳州改组马平县党部的中共南宁地委委员张胆指示,到柳后与陈、罗二人筹建中共柳州支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积极领导青年学生和工农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7月,柳州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中共柳州支部干事会成立,陈岳秀任书记,张胆任组织干事,罗琴谱任宣传干事。支部设在省立第四中学,属中共梧州地委领导。年底,支部党员发展到11人,同时建立了共青团柳州支部,受中共柳州支部领导,有团员19人,张胆兼任团支部书记。

柳州支部在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积极开展工农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特别是在开办劳工夜校、贫民夜校、农民夜校以及领导学生开展“帽潮”运动和领导农民进行拒交入城卖菜牌照捐税的“抗捐”斗争中,柳州支部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这些运动和斗争都取得了胜利。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柳州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至19277月,柳州城区共成立工会15个,有会员1852人;柳州近郊共成立11个农民协会(含筹备会),有会员739人。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8月——19377)

19274月,正当大革命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时候,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柳州的革命运动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也受到严重破坏,共产党员张胆、熊秀民、刘策奇、王振奇等先后被捕杀害,支部书记陈岳秀被捕后遣送回原籍(后脱党),谭均任代行中共柳州支部和共青团支部负责人的职责;913日深夜至14日凌晨,国民党柳州当局在全城搜捕革命分子,30多名党团员和工农运动积极分子被捕,谭均任、莫胥华、吕明等部分党团员逃脱,中共柳州支部和共青团柳州支部遭到破坏,各群众团体被改组。

19279月至19373月,柳州城区没有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机构,但间或有共产党员来柳活动:19286月,中共广西特委派出巡视员到柳进行恢复党组织的工作;10月,广西特委书记邓拔奇到柳州视察,但都没能够恢复党组织。这期间隐蔽在柳州的共产党员和各界爱国人士联合起来,成立抗日救国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为柳州地方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作了组织准备。

19373月,中共广西省工委派中共党员陶保桓到柳州恢复、重建柳州党组织。陶保桓以柳州中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开展党的活动,先后接收了原来隐蔽在柳州的一些党员的组织关系,并发展了柳州中学教师路璋、校工陈武、学生邱如仑(丘行)、韦廷安、练美德(练以明)、王璇、凌树棠和沙塘农林训练班学生陆明才、赖志廉、牟一琳、杨思明等人入党,中共柳州支部得以恢复重建,陶保桓任支部书记,支部隶属中共广西省工委领导。支部成立后,领导柳州青年学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同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言行进行坚决的斗争。5月至6月,陶保桓领导柳中的党员和进步学生,对柳中教师、托派言论鼓吹者胡兰成挑起的“中国革命问题”的辩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批判其错误观点,宣传中共中央的抗日主张与策略,揭露其反共、反人民、破坏抗日的丑恶面目,使学生分清了是非,受到了锻炼。

三、抗日战争时期 (19377月——19458)

19377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二次合作。917日,国民党广西当局借“王公度案”逮捕并杀害了中共柳州支部书记陶保桓,以打击中共广西地方组织和进步力量。陶保桓从被捕到遇害,始终坚贞不屈,保护了柳州的党组织。他牺牲后,广西省工委派粟稔到柳接任支部书记,次年9月因活动引起国民党当局注意而转移外地。接替粟稔的是从桂林来柳中任教的中共党员龙德洽。

1938年到1939年,在柳州同时存在着共产党的另一个地下组织。19386月,中共广西省工委代理书记陈岸到柳州巡视,将与省工委单线联系的4名党员另组成一个地下党支部,潘兆昌(红八军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因伤留在柳州)任书记。该支部不与柳州支部发生组织联系,一直活动到1939年冬因陈岸去延安才撤消,党员由柳州支部接收。

19397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撤销中共广西省工委,成立桂林、梧州、南宁三个特支,柳州支部受桂林特支领导。19408月,广东省委按照南方局桂林办事处指示,调苏蔓到广西开展重建中共广西省工委的工作。苏蔓到桂林后,撤销桂林特支成立桂林市委,柳州党组织改由苏蔓直接领导。10月,在柳州伤兵之友社做宣传干事的中共党员温靖接任中共柳州支部书记。12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派钱兴从广东到广西,重建中共广西省工委,钱兴任书记,工委机关设在桂林,柳州党组织受省工委领导。19413月,钱兴到柳州组建中共柳州市委员会,同时撤销柳州支部,市委书记由柳州中学教师路璠担任。随后建立的柳州日报社支部、柳州中学支部、柳江县政府合作人员支部、柳城县支部都归市委领导,先后共有党员50多人。另外,市委还与10名不列入支部的党员实行单线联系。

19422月,中共南委要求,广西党组织由委员制改为特派员制,实行单线联系,中共柳州市委改为柳庆区特派员制,路璠为特派员,杨烈为副特派员。但实际上省工委仍用委员制,仍称柳州党组织为柳州市委。7月,由于叛徒出卖,桂林市发生省、市共产党的领导机关被严重破坏的“七九事件”,按照省工委的指示,柳州市委的路璠、杨烈和其他暴露的党员先后撤出柳州;8月,省工委撤消柳州市委机构,各基层组织亦撤消,党员改为单线联系,指派吴赞之为中共柳州特派员。9月,吴赞之被国民党特务怀疑监视而撤退,中共广西省工委将柳州特派员制改为中共柳州县委员会,指派熊元清为书记;19439月,熊元清被可疑分子监视,转移到农村隐蔽,胡习恒接任书记。这期间,柳州的共产党员建立秘密联络点,利用各种身份隐蔽开展活动,宣传抗日救亡,与国民党顽固分子展开斗争。

19444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8月,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关于广西即将沦为敌后的分析,广西省工委在柳江县穿山乡板塘村开会,作出了准备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斗争的决定。10月,中共柳州县委书记胡习恒按照省工委的决定,布置党员各自回到家乡参加抗日组织,发动群众保卫家乡。1111日,柳州沦陷。疏散在农村的共产党员和地方上的爱国分子联合起来,以农民为主体组织抗日自卫队、抗日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在柳州沦陷期间,三个不同组织系统的中共组织或党员:中共融县特支、《柳州日报》的中共党员(该报于19452月成立中共柳州日报社特支)、中共桂林文化支部在融县组成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委,领导柳北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推选罗培元为工委负责人。桂北工委成立后,相继组建了柳州日报警卫队、“镇国”政工队和融县抗日挺进队等抗日武装,与日军展开了浴血战斗,取得了大扁洲伏击战、石人岭伏击战等胜利。在战斗中,中共柳州日报特支不断发展壮大,成立了5个支部,有党员34名。1945629日柳州光复后,桂北工委决定停止组织活动,三方面的党组织各自与原先的上级党组织恢复联系。中共柳州日报特支也停止了组织活动,回柳分散隐蔽力量,安排党员恢复沟通与地方党组织的联系。

抗战期间,在柳州活动的党组织还有受中共南方局领导的国民党第四战区中共特别支部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抗敌演剧队的两个中共支部。四战区中共特支于194212月成功开展了营救越南人民领袖胡志明的工作,使被押解到柳州审查的胡志明主席安全地回到了越南,并应胡志明的要求,以四战区名义开办了越南革命青年训练班,为越南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8月——194911)

抗战胜利后在柳州活动的有广东、广西两个系统的中共地下组织。

最早回到城里的中共地下组织是隶属广东党组织的柳州日报社特支。19457月,柳州日报社特支先后从罗城、融县、柳城等地返回柳州。他们回柳后,即派人到广州找上级党组织报告工作和恢复组织关系。同年冬,中共华南分局派人到柳与罗培元取得联系,确定了逐步从柳州撤离的方针。1946年初,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在柳州与罗培元见面,讨论报社特支撤离的问题。随着时局的日益严峻,报社党员除少数移交广西党组织外,其余开始分批撤离。7月,报社特支在柳州的革命活动结束。

在柳州日报社特支回到柳州后不久,中共柳州县委 (俗称柳州地下党老线)负责人胡习恒按照省工委领导指示回柳州恢复和健全党组织,其他党员也先后回到了柳州开展活动。19462月和4月,广西省工委先后派熊元清、覃显充实柳州县委领导班子,三个领导人进行了分工,熊元清负责全面工作,胡习恒负责组织工作,覃显负责宣传工作。

这时还有一个在柳州活动的广东系统的党组织是19464月成立的中共柳州特别支部(俗称柳州地下党新线),隶属粤桂边特委领导。特支书记由陈光(龙城中学教师)担任,侯信(龙城中学教师)为组织委员,梁华新(龙城中学教师)为宣传委员,先后有党员26名。除了在龙城中学外,特支还在柳庆师范、柳江县中、柳州中学、文惠小学、广西大学等建立关系,同时在柳江县、柳城县、桂平、雒容等地建立了联络点。19469月,柳州特支改属中共桂柳区特派员领导。19471月,中共桂柳区特派员陈枫撤消柳州特支,改为特派员制,原特支领导全部外调,由柳州特派员吴师光、副特派员邱铮接收和领导原特支党员。

194778,中共桂柳区工委经中共香港分局批准在桂林成立,书记陈枫。桂林、柳州地区党组织划归桂柳区工委领导。在成立会上,陈枫决定将桂柳区工委领导机关从桂林迁到柳州。10月,桂柳区工委领导机关迁到柳州曙光东路159号,陈枫任命梁山为中共柳州特派员,接替吴师光职务。从1947年夏开始,中共柳州地方组织就积极抽调党员和进步青年到农村工作或参加游击队,前后共抽调了100多人,有力地支援了农村工作的开展。

194812月下旬,中共桂柳区工委撤消,分别成立中共广西省城市工作委员会和中共广西省农村工作委员会,城工委机关设在柳州,农工委在柳州设有办事处, 19494月,陈枫指定柳州特派员梁山负责省城工委和省农工委的联络工作。1949724日,省城工委在市郊社湾村召开桂、柳、邕3市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决定统一各市原有的各系统党组织,在各市成立党的城市工作委员会。柳州市区原有的中共柳州县委和中共柳州特派员两个党组织的领导机构合并,成立中共柳州市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柳州城工委),书记梁山,组织委员胡习恒,宣传委员韦竞新,调查研究委员熊元清。城工委机关设在今曙光中路46号,党员实行单线联系,直至柳州解放后,城工委撤消,全部党员归属新成立的柳州市委领导。

在解放战争时期,柳州党组织领导柳州人民以各种形式开展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党员从解放战争初期的30多人发展到解放前夕的200多人,先后建立了党领导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广西爱国民主青年会、湘桂黔铁路职工解放联合会、广西民主人士解放联合会、广西工农解放联合会、柳州学生联合会、广西妇女解放联合会、广西工商界解放联合会、广西文化教育工作者解放联合会、广西公务人员解放联合会等10个群众组织,共有成员461人。在柳州解放前夕,柳州党组织在开展城市调查、组织群众护城、迎接解放军进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针对敌人破坏城市的阴谋,党组织发动群众成立了各种护厂队、护桥队、护城队,采取斗争和统战相结合的策略,与国民党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斗争,使敌人破坏城市的阴谋落空,柳州市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19491125,中国人民解放军39115344团解放了柳州。从此,柳州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五、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1月——19569)

刚刚解放的柳州,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为了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把柳州从一个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百废待兴的破旧城市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生产快速发展、经济充满活力的新兴城市,市委领导全市人民开展了城市接管、社会改造、恢复经济等斗争。

19491127,中共柳州市临时工委与接防和守备柳州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9152师取得联系后,于29日协商成立了柳州市临时治安委员会,中共党员高天骥任主任委员,主要负责城市接管、社会治安和筹粮支前等工作。129日,在武汉组建的柳州地区党政领导机关到达柳州;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柳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柳州市警备司令部、柳州行政区专员公署正式成立;19日,中共柳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办公(柳州市委隶属柳州地委领导,19502月至19514月隶属广西桂北区委领导,19514月后隶属广西省委领导),市委书记由地委书记李一平兼任,中共柳州临时工委、柳州市临时治安委员会先后撤销。12月后,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社会部、纪律检查委员会、公安局、人民法院、工商局、工青妇等部门陆续成立和组建。19501月以后,基层人民政权相继建立,柳州市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柳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

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后,隐藏在柳州城乡的国民党特务土匪、地主恶霸不甘心失败,他们拦路抢劫、袭击车辆、扰乱金融,甚至杀害区乡干部、袭击部队岗哨,对新生的人民政权疯狂地进行反扑。为了给敌人予坚决打击,从19501月至1951年底,市委在全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剿匪肃特斗争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剿灭土匪2.4万人,逮捕反革命分子1219人,枪决134人;还进行反动党团登记、收缴民枪、取缔一贯道等工作;同时,开展了企业民主管理、贯彻婚姻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禁毒禁赌、改造妓女等工作,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经济领域的斗争和改造同样也取得了显著成效:19502月,市政府宣布统一货币,禁止银元、东毫流通;4月,公路、水路恢复运输;8月,柳江铁桥修复通车;195112月,在全市范围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巩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至1952年底,工厂由解放前的12家发展到42家,工人由2000人发展到10000人。1956年初,全市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为柳州市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人民政权的不断巩固和经济领域的不断胜利,推动了党组织的发展与壮大。1950年初,全市有党支部15个,党员148人;到1956年底,全市基层党组织有党委9个、总支19个、支部306个,党员5713人。19565月,中共柳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柳州市第一届委员会,肖寒当选为市委书记。

六、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9月——19665)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柳州市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初,为贯彻中共“八大”会议精神,争取提前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市委在全市广泛开展了增产节约和先进生产者运动,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到年底,柳州的工农业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市工业企业由1953年的42家发展到161家;工业总产值11911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52年增加2.45倍,居广西各城市之首。19575月,市委根据中央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7月,全国的整风运动演变为一场反右斗争。在此期间,全市的基层党组织进行了巩固整顿,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得到改进;但反右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一批党员、干部、知识分子、爱国人士遭到错误批判,有320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195831,在全国“大跃进”形势的推动下,为迎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市委召开了全市各界人民促进生产大跃进誓师大会,全市“大跃进”运动正式开始。7月,在“浮夸风”的影响下,提出了全年完成生产10万吨钢的目标,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以钢为纲”的工农业生产高潮。由于不尊重科学,不顾客观条件,全年钢铁产量实际上只有几千吨。同月,根据南宁会议提出在柳州建立冶金、机电、轻化工、建材四大工业体系的精神,柳北工业区破土动工,一批重要的厂矿企业如柳钢、动力机械厂、水泥厂、化肥厂、电厂、空压机厂、工程机械厂、造纸厂等开始建设,为柳州后来发展成为广西工业重镇奠定了基础。在工业建设热火朝天的同时,郊区农村和全国一样一哄而起地搞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郊区共成立了9个人民公社,54个大队,535个生产队,入社农户7480户,占总农户的98%1959年,针对人民公社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市委及时召开三级干部会贯彻中央郑州扩大会议精神,对稳定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和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出现了严重困难。19611月,市委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按照农、轻、重的比例关系,采取有保有减的措施对全市的经济作了调整,精减职工和城市人口6万人到农村支援农业生产;同时,对“左”的做法进行了一些纠正,给被错误处理的部分党员、干部、知识分子、爱国人士进行甄别平反,调动了积极性,各方面工作得到稳步发展,使柳州渡过了三年困难时期。从1963年起,国民经济得到恢复,1963年~1965年,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以30%速度递增,1965年达到2.37亿元,比1957年增长2倍,柳州工业调整和经济恢复的任务胜利完成。随着经济的发展,柳州市的教育文化事业也日趋繁荣:1958年,先后设立了广西林学院、柳州市工业专科学校、柳州市师范专科学校等7所大专院校;1960年初,代表壮族文化艺术奇葩的彩调剧《刘三姐》诞生,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1965年底,全市基本普及小学教育。

1963年市委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部署,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改称“四清”运动),解决了城乡一些单位的干部作风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但由于混淆两类性质的矛盾,扩大了打击面,使不少群众、干部、领导受到不应有的处理,留下了一些“后遗症”。

柳州市十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曲折的,这种曲折也必然反映到了党内生活中。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柳州市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都受到严重干扰。但柳州市党组织在建设中不断地纠正失误,整顿提高,党的组织得到不断发展壮大,到1965年底,全市基层党组织有党委35个、总支43个、支部547个,党员7500名。尽管受到“左”的干扰,柳州市党组织仍然领导全市人民在曲折中不断探索前进,从整个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来看,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七、“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月——197610)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运动席卷全国,柳州市亦无法幸免。

19665月,中央发出《中共中央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516日,市委组织动员市直机关和宣传文教系统的党员、群众学习《通知》精神,柳州市的“文化大革命”由此开始。6月,市文化革命小组成立。8月,红卫兵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北京和一些大城市的红卫兵到柳州进行大串联,柳州各学校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他们涌上街头,破“四旧”、立“四新”;921日,16所中学的8000多红卫兵,在人民广场召开成立“红卫兵联合司令部”大会,随后各种造反组织纷纷成立。

1967年初,在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下,柳州各造反派组织纷纷冲击市委、市人委及各级党政组织,声称要 “砸烂旧市委”、“砸烂公检法”,揪斗、批判市领导,开始夺各级党政机关的权,致使全市党政机关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45月间,造反派组织逐步分裂成两大派群众组织(柳州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指挥部,简称“联指”;广西“4·22”柳州造反大军,简称“4·22),他们之间互相攻击、争斗,由“口诛笔伐”演变成“文攻武卫”。武斗开始后,打、砸、抢事件不断发生,全市处于无政府状态,社会局面混乱。3月,人民解放军奉命执行“三支二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统一指挥和领导全市的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对制止武斗、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左”倾思想和派性的影响,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后果。19683月,武斗不断升级;4月,全市爆发了大规模武斗,两派群众组织抢夺部队军械库,抢劫援越物资,武斗愈演愈烈,伤亡人数剧增,学校停课,绝大部分工厂停产、商店关门,生产大幅度下降,整个城市处在极度混乱之中。8月,柳州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全市混乱局面得以控制。但在“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下,全市大批干部、群众被加上各种罪名而遭诬陷和迫害,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造成了严重恶果。

19707月,柳州市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成立,接着全市各个单位也先后建立党的核心小组,党的组织生活逐步恢复。

19715月,中共柳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委员会,支左部队代表、四十一军政治部副主任修向辉当选为书记兼市革委会主任。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柳州市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12月,市委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批林整风”运动,同时对“文革”以来的一些突出案件进行复查,陆续解放了一批领导干部,逐步恢复工农业生产,恢复健全市委工作机构,混乱局面有所好转。1974年至1975年,在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层层揪“走资派”过程中,柳州市只开展了一般性的学习活动,使全市相对保持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基本正常。

 “文革”十年对柳州的破坏是巨大的。尽管全市党员新增加了7000多名,但由于极“左”思潮和派性的影响,使一些犯有严重错误甚至罪行的人混入党内或领导干部队伍,造成了党员队伍、干部队伍不纯。但由于各级党组织对错误进行了局部的纠正或弥补,广大干部群众在大部分时间里能够坚持生产,使“文革”的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全市工农业生产仍有发展。特别是“文革”后期,由于贯彻了中央治理整顿的精神,全市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197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7.96亿元。1976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0月——200412)

从粉碎“四人帮”至2004年,是柳州人民在市委的领导下,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精神,改革开放、大胆探索、团结奋斗的28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里,市委在组织全市人民开展揭批“四人帮”的同时,还进行了整党整风和企业整顿,对“左”倾错误和“文革”派性进行了批判,全市党员干部的思想得到初步解放。但因受“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束缚,柳州的发展缓慢徘徊。19786月,中共柳州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五届委员会,黄云任书记;8月,市委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冲破“左”的思想束缚,为拨乱反正打下了思想基础;同月,市委成立落实政策领导小组,对历次政治运动中的重大案件进行重新复查;随后,对“文革”以来提拔的领导干部进行审查和调整,对知识分子政策予以落实。至1984年底,全市的冤假错案基本处理完毕,共有5590人得到平反昭雪,2880名遗属得到抚恤和适当安置,进一步巩固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2月,市委召开五届三次全会,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各级党组织迅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并结合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确立了柳州工业调整的战略思路。19809月,按中央的规定,取消市革命委员会,恢复市人民政府,实行党政分开。

与全国一样,柳州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最早也是从农村开始的。19791月,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两个文件,全市农村改革由此拉开序幕。首先在所有制结构上进行改革,打破了“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推行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至19845月,全市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成了所有制结构的转变。其次是管理体制的改变,198410月,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了72镇的人民政府,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再次是农村生产结构的改变,从1985年起,开始加大调整农业布局,改变农业生产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最后是产业结构的改变和乡镇企业的崛起,1979年以前,全市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其他产业非常薄弱;1979年之后,加大了对二、三产业的发展力度,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到200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86.30亿元,比改革之初的1978年增长22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250元,比1978年增长25倍。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农村改革的同时,柳州市区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从单项的、局部的开始进行试点和探索。19797月,按照国务院的文件要求,柳州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简政放权入手,进行了企业改革试点;1980年,国务院决定把柳州市作为税制改革的试点,改革的进程加快;1984年柳州被列为全国58个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改革由点向面发展;1992年柳州被列为科技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市政府制定了《柳州市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和《关于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的决定》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改革进一步深化,柳州市成为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第一个工业总产值“百亿元城”;1993年在全市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国民生产总值提前7年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1994年以后,改革重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推进。与之相配套的系列改革如金融、财政、外汇、计划、投资、社保、物价、流通及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等也稳步推开。这些改革对推动柳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到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404.88亿元。柳州这座广西工业重镇,正朝着构建以汽车、机械、冶金为支柱的区域性制造业基地和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的目标奋进。

在改革春风的推动下,这一时期柳州市党的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新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推行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大力培养和提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对党员干部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提拔的领导干部实行公示制、票决制等。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指引下,教科文卫各项事业硕果累累,全市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先进城市”、“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广西“文明城”等多项光荣称号。19859月、19906月、19958月、20008月先后召开了中共柳州市第六、七、八、九届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各届委员会,田民、王仁武、刘知炳、沈北海分别当选为市委书记。20035月,吴集成任中共柳州市委书记。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柳州的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到2004年底,全市 基层党组织有党委420个、总支816个、支部8775个,党员166909人。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全市人民正在为“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率先在全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桂ICP备05009280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