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6周年、中共柳州地方组织成立81周年
试论“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在湘江战役中的体现
2017-05-03 11:58:00

【内容摘要】: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的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敌情最严重,形势最险恶、战斗最惨烈的战役。这场战斗最终以红军付出巨大的代价而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而结束,粉碎了蒋介石消灭红军在湘江以东的险恶用心。红军在湘江战役中经受住了巨大的考验,这其中除了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农红军的英勇奋战以及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白色政权之间的斗争等因素更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湘江战役中更是对自身的发展作了根植于中国现实情况的思考,认清了必须改变“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紧紧抓住白色政权的矛盾,充分利用和发展白色政权之间的“结合部”,长征才能取得胜利,革命事业才能取得主动, 中国共产党才能日益强大。

关键词:长征、红色政权、红军

 

192810月,毛泽东于井冈山写下了著名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是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特质的充分掌握下对中国革命的准确诠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结合的产物。在这篇著名的论著中,毛泽东提出“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其中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因为这种奇怪现象必定伴着另外一件奇怪现象,那就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者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这一个条件,即“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蒋介石在中国实施最严厉的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却在最严厉的白色恐怖下,在各个实行白色恐怖的政权连年混战中,找到了广阔的发展天地。

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以巨大的代价突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成功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消灭红军在湘江以东的险恶用心。红军在湘江战役中经受住了巨大的考验,这其中除了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农红军的英勇奋战以及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白色政权之间的斗争等因素更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湘江战役中更是对自身的发展作了根植于中国现实情况的思考,实际上是不断思考和实践中认证“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一问题。革命的道路一次又一次证实了毛泽东“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的正确性。红军经过湘江战役,认清了必须改变“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保证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的正确性;紧紧抓住白色政权的矛盾,充分利用和发展白色政权之间的“结合部”;长征才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才能日益强大,革命事业才能取得主动。

一、“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是红军开拓空间的关键因素

1934年,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这便是红军历史上关系生死存亡的长征。在红军长征途中,“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这一关键因素的作用日益凸显,能否充分利用这一因素,是红军整个长征胜利与否的关键。在湘江战役期间,红军路过广西桂北广大地区一共28天。敌人在数量和装备等因素上都占了绝对的优势。从蒋介石方面来看,蒋、桂之间矛盾由来已久,他说部署的湘江战役,除了妄图消灭红军外,还有排除异己的目的。蒋介石企图坐收渔翁之利,如桂、湘两省军队能将红军消灭,蒋自然坐收渔利;如若两败俱伤,他更可以趁虚而入;如若红军将两省军队削弱甚至消灭,他也可以收拾残局,可谓“一箭多雕”。而当时统治广西的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一直是蒋介石的心腹大患,对蒋介石保持着半独立状态。对于蒋介石对湘江战役的命令,桂系军阀在权衡各种利益之后,其主要作战方针是:既要反共,又要防蒋;只能追击,不能堵击。······在红军入境前,将部队布防于桂、湘边境一带,摆出决战的架势。一则可以应付蒋介石,二则让红军知道,广西早有准备,不要轻易进广西来。如果红军过境势不可免,就将部队摆于南侧,让出桂北一条路,给红军通过,但决不能让红军进入广西腹地。在红军通过时,可以相机进行侧击和追击,一来可使红军快走,二来不会冒红军主力回头打击的风险他们的作战目的是既可以趁机打击红军,又要应付蒋介石,是保存实力和地盘的最佳策略。

反动统治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在战争中也不断地变化和激化,裂痕更为加深。此时,如能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做好统战工作,就能减少伤亡代价,创造有利战机,顺利通过湘江甚至避免湘江之战。但是红军此时还在“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影响之下,并没有充分利用蒋介石和桂、湘以及西南各省的矛盾,未能利用桂军的战略战术上的便利,错失许多战略上的良机。例如,在湘江战役前期,红军在行进中多处往敌人设下的陷阱中钻,失去主动权;且在战斗中有过多次严重的战斗失误,搬家式的行军,更是使得红军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是“左”倾路线错误领导酿成的恶果。但是在湘江战役中,血的事实使得相当部分的红军指战员亦看清了战斗中敌人的相互矛盾之处,为红军找到了一条看似夹缝中生存,实际上却是一条绝处逢生的道路。湘江战役之后,桂系军阀保存了实力,但是,蒋桂之间、桂湘之间的矛盾更为尖锐和激化,这些矛盾,都成为日后中国红色政权生存的关键因素。这也正验证了毛泽东的“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湘江战役之后,由于毛泽东的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的努力,以及党内高层领导对“左”倾错误的进一步认识,广大红军指战员自觉对“左”倾政策的抵制,这些都为西进贵州、遵义会议做了大量的酝酿工作,为决定和促进毛泽东同志的战略计划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红军主力的保存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

湘江战役中,蒋介石共投入嫡系部队和湘、粤、桂三省地方军阀部队合计达二十六个师进三十万人,敌人数量相当于红军四倍,在数量上占了绝对的优势。“军阀间的分裂和战争,削弱了白色政权的统治势力。因此,小地方红色政权得以乘时产生出来。”正是基于这样的中国现实土壤,红军广大指战员浴血奋战,尤其是战役后期的渡江作战,更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决一死战,虽付出重大牺牲,但成功使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粉碎了敌人企图以湘江天险拦截红军,妄图全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阴谋,保存了红军的主力。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有八万多人,这一仗打下来,只剩下三万多人”,虽损失惨重,但是中央领导机关没有收到破坏。红军生死存亡,决定着中国革命的命运。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个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中国红色政权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若······没有正式的红军,······而不能对付正式的白色军队。所以虽然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湘江战役中,红军经过浴血奋战,主力渡过湘江,中央红军实力的保存,跃进西延山区,进而向贵州转兵奠定了干部基础和军事实力,这为继续长征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更是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军事力量上的基础。

三、红色政权的存在必须有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组织和政策的不错误

“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并且发展,······还须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湘江战役是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是“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造成的。正确的路线与错误路线的斗争贯穿了红军长征的初期。在进军路线和方向问题上,以李德为首的“左”倾机会主义者一直坚持要到湘西与红六军团会师,建立根据地的错误主张。这一脱离实际的主张在之后的战斗中导致了盲目避战的军事行动。这不但使得红军在长征初期失去了作战歼敌的有利时机,而且一直往敌人口袋里钻,又加上有多次重大失误,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在湘江战役的中后期,即1934年11月28日到12月1日短短4天内,损失近2万人。湘江战役之后,由于血的事实摆在眼前,如按照李德等人的“左”倾计划,红军由通道县北上湘西,就会钻进敌人的包围圈,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这也正是从反面证实了没有正确的方针政策,党的事业、人民的革命就不能走上胜利的道路。

湘江战役之后,巨大的代价引起党内反思的升级。毛泽东同志的说服教育工作促进了红军指战员对时局的反思,而反思随着战争的深化又促进了广大指战员对正确路线的认知。毛泽东同志从实际出发,主张在湘江战役之后改道进入贵州,利用贵州敌人力量薄弱和有利地形等因素,化被动为主动,为红军补充力量并且进行休整。这一军事路线的目的,实际上是避敌锋芒,保存红军实力,休养生息。这是一条不同于“左”倾错误路线的正确行军路线。这是在广大红军指战员认识到湘江战役的错误之后,对“左”倾机会主义自觉的抵制行动。当时,北上湘西与西进贵州这两种进军路线的斗争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而由于血的教训摆在眼前,“李德的威信直线下降,人们对他不信服了。”湘江战役进一步暴露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直接让红军指战员的反思升级,面对红军几乎走上绝境的局面,广大红军指战员在反思中越来越认知到毛泽东同志军事路线的正确性,越来越多的中央领导同志站到正确路线的一边,从而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带代表的抵制错误路线的政治力量。

从湘江战役之后的反思中,广大红军指战员开始逐渐清楚地认识到,没有正确路线的的指引,红军难以摆脱困境,革命难以成功。这种反思为红军摆脱李德的错误进军路线,西入贵州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后来通道会议上,便初显成效,毛泽东和党内其他同志的据理力争,使得红军进军黎平,这是湘江战役反思的升级和结果,为黎平会议奠定了思想基础,而黎平会议又为遵义会议铺设了道路。湘江战役引起的反思,正是当时党内正确和错误两条路线的斗争,而在实践面前,正确的道路正逐步得到实现。

正是在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的博弈渐渐占据主导地位之后,红军避实击虚,在征服了老山界。克服了粮食供应等各种困难,战胜了桂军的追击、截击和民团的骚扰,胜利越过越城岭山区之后,于1934年12月13日离开广西,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在红军的长征历史上,途径广西这28天是重要的一段。湘江战役严重暴露了“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的危害,宣告了“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的破产。湘江战役整个历程,也正验证了毛泽东军事路线的正确性,验证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各种因素。正是基于正确的政策和中国共产党有力的组织革命,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逐渐取得主动,长征才能取得胜利。

                                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王泉基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桂ICP备05009280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