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史专题
甩掉落后帽子 扶贫攻坚致富——柳州市扶贫工作纪实
2006-04-12 09:55:39

    柳州市的扶贫工作从1990年正式开展以来至1996年,走过了五个年头的工作历程。这几年,中共柳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各级党政部门以及全社会都在关心扶贫,全方位地开展扶贫工作,使全市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柳江、柳城两县的四个贫困乡到1995年都跨过了国家规定的贫困标准,解决了温饱问题;原来的88个贫困村,也有69个村跨越了温饱线。全市的贫困人口由1990年的20.3万人下降到1996年的1.8万人。现对过去几年的扶贫工作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一、市委、市政府关心和重视扶贫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柳州市两县一郊农村大部分农民都解决了温饱问题,一部分农民先富了。但是少数边远山区农村,由于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文化教育落后、生产力水平很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农民的生活相当困难。具体表现为缺钱、缺粮、饮水难、行路难,简称“两缺两难”。198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人民生活的疾苦,帮助他们摆脱贫困。1986年,自治区党委、区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强扶贫工作的决定,要求用五年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区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通知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区人民政府的决定,针对全市县郊农村的贫困状况,市人大提出了《扶持少数边远山区脱贫致富的议案》。这一议案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提出了关于《“扶持少数边远山区脱贫致富议案”办理意见》。

  首先,建立扶贫机构。1989年2月25日,市政府根据市人大八届二十二次会议批准的《关于“扶持少数边远山区脱贫致富议案”办理意见》,成立了柳州市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同年6月,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由一名副市长兼任柳州市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行政编制10名,配1~2名专职副主任。办公室专职干部7人,其中副处级2人,正科长2人,科级和一般干部3人。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有6人,其中农业科技干部4人,经济管理干部2人。1990年,两县一郊相继成立了扶贫机构。各县配备专职干部3人,郊区配备专职干部1人。同时,两县贫困乡也相应成立了扶贫领导小组,由乡长或一名副乡长兼任组长。柳城县太平乡。古砦乡还配有专(兼)职扶贫干事1人。这样,全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扶贫机构,为全市的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把扶贫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市政府每年都召开2~3次市政府常务会或市长办公会,听取各级扶贫工作汇报,并研究、决定有关扶贫工作事宜。1991年元月,市委研究决定市四家班子领导分别到两县四个贫困乡挂钩扶贫。四家班子挂钩扶贫后,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解决了不少贫困地区的具体问题,做了不少实事。市委在柳江县穿山乡帮助六庙。林寺村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市人大在柳城县太平乡办砖厂最缺资金的时候,帮助他们解决了15万元的贷款,还帮助两个贫困村公所建了办公室等;市政府在帮助柳江县土博乡解决了水、电、路的问题时做了大量的工作;市政协在柳城县古砦乡的四个仫佬山村,从出资架桥、修路、购买抽水机到给贫困村屯养牛、养鱼,以及组织市属各单位送医、送教、送衣物、送教学用的课桌椅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再次,建立制度,签定扶贫责任状。1994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计划提出从1994年起到本世纪末,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要求贫困地区的党政一把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亲自抓扶贫开发,抓解决温饱问题,要层层负责。为贯彻《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精神,使扶贫开发工作落到实处,市扶贫开发办与两县一郊扶贫办以及两县四个贫困乡政府签定了扶贫工作责任状,把全市贫困乡、村、户、人脱贫任务及各项经济指标按年度分解到县、乡,实行贫困乡乡长负责制,年终按责任状检查验收。从制度上保证了扶贫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县、乡特别是贫困乡的主要领导由此增强了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如:四个贫困乡中人均收入最低的柳江县土博乡年人均收入已从1990年的254.37元上升到1996年1096元,柳江县穿山乡的人均纯收入已由1988年的294.6元上升到1996年的2007元。


  二、明确扶贫任务,坚持艰苦奋斗

  贫困,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一种社会的经济现象。消除贫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则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也是全社会的责任。要消除贫困就要调查研究,明确任务,制定措施,艰苦奋斗。

  柳州市扶贫办成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调查研究。1990年至1991年先后三次对市辖的柳江县的土博乡、穿山乡,柳城县的太平乡、古砦乡,郊区的个别贫困乡村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了连片贫困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人口分布以及社会状况等,分析其贫困的原因并写出《柳州市农村贫困情况初步调查》等五篇调查报告,在两个县分别建立了四个贫困乡和面上乡贫困户的档案。柳州市两县一郊有37个乡镇315个村公所2125个自然屯,农业人口 86万人。有4个乡即柳江的土博乡、穿山乡,柳城的太平乡、古砦乡被确定为市级贫困乡,有76个村公所、450个自然屯、20.3万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些贫困乡村、贫困农户的情况有几个特点:①自然条件差,地处边远,交通不便,消息闭塞,气候干燥,严重缺水,土质差,水土流失,耕地少,生态环境极差。一旦遇上自然灾害,人们的生存就将受到威胁。②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仍停留在封闭式的小农经济时期,无商品生产的意识和能力。③文化教育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陈旧,人口素质低。④缺乏领头脱贫致富的人才,干部素质低,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无自我脱贫的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帮助这些贫困地区的农户解除贫困,市政府提出了扶贫的任务。

  1990年9月,市政府提出柳州市“八五”期的扶贫目标是:“至1995年,柳州市农村中人均口粮在25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在300元以下的村公所由76个下降到15个以下,自然村屯由450个下降到50个以下。”围绕这一目标,市扶贫办采取了几条措施:一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作物和发展养殖业;二是推广科学技术,依靠科技扶贫;三是扶贫先扶志,改变农民陈旧的观念,加强对农民思想意识的教育,提高他们自我脱贫意识,提高他们发展商品生产的意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四是依靠社会的力量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扶贫工作。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到1993年底止,按照国务院1991年公布的人均口粮20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300元的温饱标准,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1990年的20.3万人下降到1.4万人,提前完成了原定“八五”期的扶贫目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成果。

  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重新规定了我国到2000年的绝对贫困的标准,即人均年纯收入为1990年不变价500元。为此,市扶贫办对全市农村的贫困人口进行了重新核查划定全市在贫困线下的还有12.3万人55个村公所2个乡。自治区《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方案》要求自治区扶持的21个贫困县,面上插花的贫困乡力争提前三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提前三年也就是要求在1997年底前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中共柳州市委提出了柳州市要在20世纪末,提前进入小康的奋斗目标。要如期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提前解决温饱问题、消除贫困现象则是首要的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柳州市扶贫办走出了“1997年底基本解决现在绝对贫困线下的2个乡55个村公所12.3万人的温饱问题”的奋斗目标。这目标具体分解为:1995年解脱2个乡、30个村公所、7.2万人,1996年解脱20个村公所4.09万人,1997年稳定巩固,使 90%以上的贫困人口得到解脱。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市扶贫办紧紧抓住几个不放:抓住粮食不放,扩大实施低产田改造,巩固温饱工程;抓住养殖业不放,开发了养鸡、养猪、网箱养鱼项目;抓住基础设施不放,做好贫困乡村水、电、路工程;抓住科技扶贫不放,加大了对扶贫项目的技术指导,举办各类学习班,培训各类技术人才。1995年4个贫困乡的人均有粮都超过了350公斤,人均纯收入都达到1074元以上,有2个乡36个村公所、8.32万人跨过了国务院划定的绝对贫困线。1996年又有2万多人脱贫。

  1997年,全市还有 1.8万人没有解决温饱,有 213处7万多人近5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没有解决,有81个自然屯2039户1.25万人缺电,有40个村286个屯、8.4万人行路难的问题没有解决,需修通22条道路。这些人虽然不多,但他们都集中在边远的石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人多地少,缺水缺电,相当数量的基层干部和群众,自我脱贫意识和自力更生观念较差,扶贫工作的难度更大。任务十分明确而艰巨,为了实现1997年底基本解决温饱、消除贫困现象的目标,仍需要艰苦奋斗,继续努力。


  三、几种扶贫开发的有效形式

  第一,挂钩扶贫。1991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别到四个贫困乡挂钩扶贫,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市委便作出决定,厂乡挂钩扶贫。把一些经济效益好的厂矿企业安排到贫困乡村挂钩扶贫,由各单位派出一些中层领导、优秀科技干部到其挂钩乡担任副乡长。柳钢和柳城县太平乡挂钩后,就派出一名中层领导干部到该乡任副乡长。他以自己的才智,想方设法为该乡建立了加油站,办砖厂,组织劳务输出,推销农副产品等。几年来,柳钢为太平乡建排灌站,修公路,派车帮运化肥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市第二纸厂与柳江县土博乡挂钩后,派一名车间主任到该乡任副乡长,帮助乡办纸厂恢复生产。此外,二纸厂还派出一个技术小组到该乡办纸厂,从搞技术改革、培训工人,到设备安装、组织原料、运输销售等,都给予全方位的支援,使该乡的纸厂扭亏为盈,改变了原有的面貌。

  第二,科技扶贫,搞综合开发。要使温饱线下的农民从贫困中解脱出来,首先应帮助他们转变观念,以科学种养为主导,发展商品经济,增强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几年来,市扶贫办在贫困地区开办了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班共305期,参加培训的农民439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7800份。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和科技单位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市科委、科协、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农科所以及县农委等都给予大力支持,使科技扶贫产生了较大的效果,例如:1994年由市扶贫办组织实施开发项目25个项次、种植业23个项次,面积有13.665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4项次、12.7529万亩,增产粮食1141.05万公斤。土博乡实施低产田改造38122亩次,增产364.69万公斤。太平乡的水稻、玉米、黄豆低产田地改造49032亩次,增产460.62万公斤,其中玉米一项亩增产达150公斤以上。土博乡组织38户科学养鸡,成活率达 92.5%。此项目出栏活鸡 2590只,平均重量达 1.8公斤,总收入39368元,户均收入1036元。太平乡19户养猪示范户,1993年户均养猪2.2头,1994年实施科学养猪,户均养猪13头,户均收入达4126.3元,仅此项人均收入622.2元。此外,市扶贫办还组织实施了甘蔗、烤烟、桑蚕、生姜、花生、大蒜、桃形李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科技生产项目,增加了农业商品性质经济收入。

  第三,通过以工代赈,社会赞助,全力解决贫困乡村的“两难”。为解决两难问题,1991年市里从自治区争取到以工代赈工程6项,金额96万元。其中人饮工程完成后可解决5个村、961户5768人、3226头牲畜的饮水难问题,还可增灌水田3228亩。同年,市政府又专批以工代赈款87.5万元,工程18项。工程完成后可解决20个村、11160人、6620头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太平乡上油村238户、1425人,有水田1100多亩,因严重缺水,旱年一造都不保收,1989年人均口粮仅130公斤。但该地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市里得知此情况后,1991年投资以工代赈工程,在该村建电灌站6个。工程完成后,使大旱的当年部分晚稻有收,人均口粮升到170公斤,次年一季生产人均口粮421公斤,使该村人均年口粮超过了温饱线。从1990年到1996年,全市在四个贫困乡及面上贫困村新建人畜饮水工程80项次71处,解决了37639人、27006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解决贫困地区的交通问题。1991年自治区拨款96万元用其中一部分修通柳城县太平乡的公路14.53公里,解决 2200人的行路难问题。同年,市财政拨10万元以工代赈,交通部门出资13万元,共 23万元;动员农民出工修通土博乡公路15公里,解决3个村公所38个自然村屯10250人的交通困难。1991~1992年共修公路 3条 37公里,解决 7个村公所、53个自然村、13010人行路难的问题。从i990年至1996年共修建乡村道路12条、113.74公里,改善21个行政村、123个自然屯、3442人的行路难问题。另外,市政府拨款,县、乡配套资金解决通电问题,使80个自然屯2.1万人结束了无电的历史。

    第四,组织劳务输出。根据贫困乡村人多地少的特点,企业与贫困乡村挂钩扶贫的时候,就考虑了劳务输出。如,柳钢与太平乡挂钩扶贫,就组织该乡农民到其单位做工,使他们得到一些经济收入。1995年市基层建设工作队在为土博、穿山两个乡搞水、电、路工程时,就组织该乡农民去做工。穿山乡竹山村“南洋小学”在建校时也组织农民承建,让他们从中得到收入。几年来,几个贫困乡农民在农闲时,每户均有1~2个劳动力外出做工,远的到广东、海南,近的在柳州市区及两县县城等。1995年据不完全统计,仅太平乡10个贫困村农民外出做工就达670人,古砦乡4个贫困村农民外出打工达230人。(黄树芳)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桂ICP备05009280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