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史专题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006-06-05 16:49:55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

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现行主要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支部的传统模式本身带有的封闭性和狭隘性的局限日渐凸显,不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加强,应以改革的精神适时合理地调整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模式。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面临的新问题:1、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面临农村资产重组、资源优化配置的新问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通过适当的行政推动,并借助市场化办法,对农村可经营性资产实行重新组合,使农村经济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要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坚强有力的组织系统来加以具体的实施,从而为实现资产重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而目前按传统行政村设置的基层组织已经不适应这个要求。尤其是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水平差异性很大,有的强,有的弱,有的甚至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根本无法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对于那些难以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单靠自身力量根本无法适应农村资产重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因此,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加强党的工作为原则,合理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实现农村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势在必行。2、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面临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各种形式的新经济组织不断涌现,一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和地区间的流动日益频繁,背井离乡、经商务工的日益增多,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速度急剧加快。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使农村党员从业的流动性、多样性、分散性的趋势日渐凸显,导致了农村党员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传统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的弊端也就突出地显现出来。针对基层党组织设置中一些不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状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组织结构,允许多种形式的农村党组织存在和发展,并改进农村党组织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使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3、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面临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新问题。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广西为例,目前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的大规模的乡镇撤并工作,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小城镇,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向小城镇集中,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绝大多数进城镇居住的农民同土地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土地仍是他们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这就造成农民居住区和工作区的分离,以及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的分离,给农村组织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农村党组织的管理工作必须从狭小的村级地域管理逐步走向更广阔的区域管理,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新的组织管理体制,改变目前部分党员找不到组织、组织找不到党员的现象。

二、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几种模式:1、依托农村专业协会设置党组织。农村专业协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组织,现已成为组织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方式。近几年,各类专业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些协会组织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协会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辐射范围小、工作不规范、活动不经常、经费不充足等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何扩大协会的影响力,发挥协会的优势,解决协会自身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党组织的参与,为协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领导。这时可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在符合条件的农村专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对暂时不符合条件建立党组织的协会,也可按照“谁管辖、谁选派”,“谁主管、谁选派”的原则,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方面的优势,将党组织的优势和协会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党组织与协会、协会与农户实现互动双赢。2、依托工业园区、私营企业小区以及小城镇建立党组织。建立工业园区、私营企业小区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是加快经济发展,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有效途径。工业园区、私营企业小区和小城镇为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如何加强对这种新生物的组织和领导,扩大党的覆盖面,消除党建空白点,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些小区中建立党组织,把本村的党员和进区企业中的党员、个体工商户纳入统一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新举措。党组织的建立必须以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共同发展为目标,突破行业界限。通过建立党组织加强对他们的组织和领导,开展正常的党建活动,帮助他们进步提高,时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企业员工共同进步。以这种模式建立党组织,不但可以把企业中优秀人员及时吸纳入党,增强党组织的活力和动力,还可以增强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3、依托外出务工集散地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随着农村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外出务工的党员急剧增多,农村党员从业呈现出了流动性、多样性、分散性的特点。在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村党员中,有些地方外出党员又相对集中,形成了农村党员的特殊群体。如何在加强对本地务工的农民党员进行组织化教育管理的同时,改变对流动党员管理比较薄弱的局面,加强对外出务工群体党员的管理是目前党建工作的难点。创建流动党员党组织是解决这一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创建流动党员党组织可以以乡镇、村或联村为单位,受村、联村党组织或乡镇党委领导,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委托务工所在地党组织领导,或者实行由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机制。通过在流动党员中创建党组织,确保党组织的覆盖面,延伸党的触角,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上级”。4、依托资源优势互补原则建立党组织。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日渐明显,为了充分利用区域间经济互补优势,形成综合经济优势,实现共同富裕,可以按产业、行业划分建立比较专业化的党组织,或按产业跨区域、跨行业建立经济联合体党组织,形成相对独立、比较稳定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联合体,促进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双加强。同时,根据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化的需要,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可以以村企联合、村村联合、企企联合等方式设立党组织,在组织上实行统一领导,建立稳定的互利和帮扶关系,形成以强带弱共同富裕的新格局,但要注意,以这种方式建立党组织彼此间要有较强的互补性特点。

三、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应把握的三个原则:1、着眼于以创新促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的根本动因源自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种创新并不是对传统组织设置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要调整,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不能超越一定时期当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循序渐进;必须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思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服从和服务于现阶段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努力寻求组织设置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最佳结合点。从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布局合理化、区域化出发,根据农村经济结构、经济组织形式的调整与变革,适时合理地调整和改进村级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坚决防止和反对搞形式主义。2、着力于以创新强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靠党组织强有力的领导作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的调整是为了加强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要以便于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党的领导为着力点,根据党员的从业结构、流动状况、村情民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消除盲区等基本要求来进行。力求通过调整,建立一个能覆盖到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党员的较为完善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体系,有效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从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全面贯彻执行。3、立足于以创新固根本。村级党组织处在农村最基层,是党联系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基础性环节,村级党组织设置方式的调整必须以有利于加强党同农民群众血肉联系为立足点,贯彻执行好党的群众路线,做好对基层广大党员群众的组织、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并深入其中了解村情民意,善于汲取群众的智慧,以确定出为最广大党员群众所支持所赞同,能够密切联系广大党员群众,密切联结党心与民心的最佳调整方案,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四、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应注意的四个问题:1、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领导。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各级党组织要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作用,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自觉地担当起党建工作的领导责任,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党建工作,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加强领导,真正使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确保党建工作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2、要突出重点,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要按照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突出选人、用人、育人这一重点,在加强培训和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要突出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各方面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典型这一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培植、扶持,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类典型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3、要处理好“党”与“政”的关系,树立系统观念。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和行政体制调整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村级组织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党组织建设和行政组织建设的关系是所有关系的轴心。党在农村中的组织体制和行政体制紧密相连。如果两者的设置调整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协调一致,势必给党组织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对农村全局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调整党组织设置方式,特别是采用跨村域联合建立党组织的形式时,就必须同步考虑行政体制的统一问题,力求做到互相衔接。但由于行政体制统一的关键问题在于联合双方在公共福利和实际收入水平上的差别程度,而不是法定手续的履行。所以,在具备对这种差距的消化能力的条件下,行政体制的调整应与党组织设置方式的调整同步实施,争取一步到位。反之,在不具备对这种差距的消化能力的条件下,则不能急于求成,应先进行党组织的合并,在组织上实现统一领导,再通过经济上的帮扶,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条件成熟时再进行行政体制的合并,从而实现党组织设置方式调整同行政体制调整的良性互动,推动农村全局工作的顺利开展。4、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做到与时俱进。要从动态上把握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调整的时机,既不落后于农村形势发展的要求,又不超越于形势发展的要求;既不能盲目进行或朝令夕改,又不能一成不变或一劳永逸。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对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提出相应的新要求。党组织设置方式的调整应随着市场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因势利导,及时推进。对于组织设置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深入调研,超前思考,合理谋划,认真解决,增强村级党组织设置的科学性。在具体工作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和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一哄而起,盲目攀比,草率从事,脱离当地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将农村基层级党组织随意调整或升格;二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求稳怕乱,不能自觉遵循党的建设的规律,不善于对传统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的调整进行积极探索。要正确把握好经济发展与党建工作有机统一的关系,努力探寻组织设置与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

                                                (柳州市委组织部、柳北区委组织部)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桂ICP备05009280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195号